中共安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宿松:聚乡贤添动能,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 宿松县司法局
  • 刘苗
  • 2021-11-30 12:08
  • 大号 中号 小号
  • 打印

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宿松县通过创新发展本土“乡贤”文化,注重“乡贤+”多元化社会实践,将公共服务普及、基层民主建设与乡土文化的延续、公序良俗的形成有机结合,实现政府治理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广泛求贤凝聚美丽乡村新动力

挖掘“古土”乡贤。成立乡两级乡贤文化研究会,寻找乡贤优秀事迹,挖掘优秀乡贤文化,目前已成功挖掘张何丹、汪革、朱书等一批古贤精神价值,编撰出版《宿松历代乡贤》《宿松民俗》《宿松家训》等10余部乡贤文化丛书。通过建设乡贤好人馆,设置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民风民俗、家风家训等6个区域,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集中展示14位历代乡贤、74位“新乡贤”、281位各级好人感人事迹,大力推广乡贤文化品牌。同时,建立乡镇乡贤文化广场、村(社区)乡贤文化长廊、学校乡贤文化墙,将中华传统文化和乡贤事迹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增强乡贤文化感染力。目前,全县22个乡镇均设立“乡贤文化”专区,116个村(社区)建有乡贤馆,努力讲好乡贤故事。

吸纳“在土”乡贤。立足农村发展实际,从“五老”人员、“两代表一委员”、基层干部、企业家、道德模范等群体中吸纳品行好、威望高、资历深、阅历广的人成为“新乡贤”。探索建立荣誉表彰激励机制,开展乡贤文化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等评选活动。在乡贤自办企业员工入党、“两代表一委员”优先推荐等方面制定相关制度,让乡贤人才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建立健全帮扶乡贤工作常态化机制,设立“乡贤帮扶资金”,组织发动爱心团体、各界人士等多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帮扶关爱困难乡贤的良好氛围。截至2020年底,评选出县乡村三级“新乡贤”720余人,3人荣登“好人榜”,42人当选“安徽好人”“安徽道德模范”或提名、665人当选市县级身边好人或道德模范。

请回“离土”乡贤。以乡情为纽带,“一对一、点对点”精准对接“离土”乡贤近百名,把在外的经济精英、文化精英等请回家乡,引导其用创业经验、学识专长反哺桑梓。从2015年开始,宿松县累计吸纳700多位品行好、威望高、资历深、阅历广的人成为‘新乡贤’,近年来,宿松县依托乡贤企业家推动资金回流、项目回归,投资10亿元建成南方电子产业园,落户酷米科技等3个回归项目,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成功引进龙成油茶、绿蒂农业、松寨生态等农业企业,培育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流转荒山超10万亩,受益农户达2.75万户。

乡贤调解开辟乡村治理新样板

为创新社会治理,持续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和发展,宿松县不断开拓思路,结合本地乡贤文化底蕴深厚的实际,推动乡贤文化与人民调解相结合,通过“五个一”载体,建立健全乡村两级乡贤调解组织,逐步完善乡贤调解与县医调、交调、商事调、家事调等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相结合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宿松版,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今年年初,“宿松乡贤调解创新与实践”被命名为安徽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单项示范项目。

规范“一室”搭建乡贤调解平台严格落实《关于建立乡贤调解工作室的实施方案》(宿司字〔2017〕21号)要求,从硬件配置、人员选配、工作流程、运转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乡贤调解工作室规范化建设,切实做到“六有”:即有固定场所、有本土乡贤、有工作制度、有专人管理、有工作台账、有办公设备。工作室原则上设在乡镇、村(社区)综治中心,并在显著位置公示乡贤调解员的姓名及简介等基本信息。截至目前,宿松县22个乡镇依托乡镇综治维稳信访中心和网格化管理体系,成立乡贤调解工作室241个。

选优“一库”激活乡贤调解资源。进一步整合力量,实现资源共享,结合县文明委“新乡贤”评选活动,不断充实乡贤调解人员库,目前,全县共有乡贤调解员512名。立足乡村实际,从退休人员、老干部、成功人士中挖掘吸纳资历深、阅历广、威望高、经验丰富、热心调解工作的同志为乡贤调解员。乡贤调解员由综治中心统一调配,参与来访群众接待、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等。综治中心可根据实际情况,现场指派或由双方当事人自主选择乡贤调解员参与调处。积探索建立乡贤调解员积分制度,积分情况作为表彰奖励依据;年度内未达到规定积分的将退出乡贤调解员,具体积分管理细则由各地自行制定实施。

发挥“一优”提升乡贤调解质效。充分发挥乡贤“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及时排查发现各类矛盾纠纷,收集反映社情民意。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综治中心报告,第一时间介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化解,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2600余起。以综治中心为阵地,不断拓展乡贤工作效能,探索建立“乡贤+”法治宣传、“乡贤+”文明创建、“乡贤+”扶贫济困等联动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水平。

打造“一品”发挥典型示范效应。充分发挥特色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延伸调解内涵,深挖民间资源,及时总结提炼具有个人特色的矛盾纠纷调处方法,鼓励支持成立以个人名义命名的乡贤调解工作室,培育孵化一批根植基层、贴近群众的品牌化、专业化、个性化的调解组织。如今,以乡贤命名的“金波调解室”“新民调解室”“互和叔调解室”等个性化调解室在宿松遍地开花,为基层群众提供亲民、便民、利民的调解服务,形成“一地一品一特色”。

做实“一补”强化乡贤调解保障。宿松县统筹做好人民调解“一案一补”专项经费,将乡贤参与调解经费纳入人民调解个补范围,坚持工作量化,规范案补流程,强化审核审批,按时予以发放。各地根据调解纠纷数量、质量和社会效果,因地制宜为乡贤调解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乡贤风尚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新老乡贤除做好矛盾纠纷调解、普法宣传、遗留问题化解等工作外,还为乡村发展献言献策,协助做好乡村振兴、文明创建、涉老、关工委等工作,对乡村相关事务进行监督。在“乡贤”文化引领下,宿松县22个乡镇以农民文化乐园、村民服务中心为阵地,以志愿服务、结对帮扶、调解纠纷、落实村规民约等活动为载体,形成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村级社会组织为补充,村民广泛参与的现代农村治理新格局。

“乡贤+法治”,增强治理新效能。 从2019年开始,宿松县大力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双培养工程,在基层遴选过程中,优先将本地懂法理熟乡情的乡贤吸纳到普法队伍中来。从实施集中培训、现场教学培训、线上远程培训“三大培训”方面,加大农村“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培育力度;从搭建工作平台、加强日常管理、严格考核奖罚方面,加强队伍使用管理。此外,在法治家庭、学法守法示范户评选中优先评选乡贤家庭。疫情期间,乡贤们用最接地气的乡音土语,通过小喇叭,把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到乡村田头。农闲时节,乡贤把自己屋场农院打造成“普法小院”, 重点加强宪法和涉农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定期举办“法治乡约”活动,及时发现、准确把握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化解涉法涉诉矛盾纠纷,同时把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呼声反馈给村支两委和党委政府,架起了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为保证乡贤充分发挥普法作用,县法宣办、司法局安排专人为普法社会组织提供法律支持,为各类普法活动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乡贤+德治”,树立正气扬新风。宿松县成立了“乡贤宣讲团”,组织乡贤文化“进厅堂、进课堂、进讲堂、进礼堂”活动,开展优秀乡贤文化作品展示活动,编写乡贤文化校园读本,邀请乡贤参与道德讲堂讲述身边故事,让乡贤故事乡里皆知、广为流传。乡贤的嘉德懿行也不断影响着乡风乡俗,村里定期开展最美庭院、“好公婆”“好媳妇”“好儿女”“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引导群众争先进、争典型,让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蔚然成风。扎实推进殡葬改革等移风易俗行动,大力整治大操大办、酒席乱办、薄养厚葬、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让农村焕发文明新气象。在传统节假日不定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关爱农村老年人、留守儿童等,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良好的村风民风。

“乡贤+自治”,激发主体新活力。通过大力培育和弘扬乡贤文化,不仅带动了乡风文明转变,而且还有力助推了县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成立了以乡村能人为主体的美丽乡村建设村民理事会等各种群众自治组织,让他们主动参与到乡村社会事务中来,通过订立一套规矩,管好大事小事。群众的事群众办,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乡贤在引导村民按规定议事、办事、管事的同时,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成为农村工作好帮手的同时,也培养造就了一批新一代乡贤。在乡贤文化的感召下,宿松爱心协会、义工协会等民间公益团体自发形成,他们不定期对特困群体开展爱心活动,赢得社会广泛好评。

“乡贤+”多元社会实践探索,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具体举措,是持续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宿松落地生根的具体表现。宿松县各级各部门不断挖掘乡贤内涵外延,鼓励乡贤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对维护基层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书写了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新经验,为建设美丽宿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当今,“乡贤文化”作为创新“枫桥经验”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传统文化资源,能够顺应城乡形态、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深刻变革的新形势,是极具推广价值的推进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刘苗)

 

Copyright © 2012-2014 中共安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
备案号:皖ICP备12020749号-1 皖公网安备 34081102000274号 投稿邮箱 aqzfwxjk@163.com
安徽省安庆市振风大道东部新城综合写字楼 电话:0556-5701007 技术支持:安庆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