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违法犯罪前科的人担任企业高管,不仅给企业声誉和社会形象造成影响,严重者甚至给企业或者其他市场主体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大观区检察院从个案办理中发现问题普遍性,通过大数据方法办理了一批违反任职限制规定的人员担任企业高管的案件,有效维护了市场秩序,净化了营商环境。
数字织网,锁定“漏网之鱼”
在开展行政检察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时,大观区检察院检察官敏锐发现,某企业法定代表人曾是社区矫正对象,解矫后未满二年,其任职不符合《公司法》相关规定。
这一发现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辖区是否还存在违法犯罪人员担任企业高管的情况?鉴于此,大观区检察院迅速启动了违反任职限制人员担任企业高管的专项检察工作,旨在全面排查并纠正此类违法现象。
模型构建,数据驱动监督升级
为解决该难题,检察官团队经过深入调研与数据分析,着手构建涉罪人员任职限制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模型以法院、司法、市场监管等多部门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比对碰撞筛选出违反任职限制规定的人员担任企业高管的线索。
检察官团队首先向法院调取了2017年以来刑事案件生效判决信息,向司法局调取社区矫正人员相关信息,向市场监管部门调取企业信息约9000余条,将上述调取的信息进行碰撞比对,梳理出相关监督线索。
实战应用,成效显著显担当
“借助此模型,我们成功实现了对企业高管违反任职限制的精准监管。”一位参与办案的检察官激动地说。大观区检察院利用该模型进行筛查,并对线索逐条核实,最终确定有7人违反任职限制规定担任企业高管,通过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帮助相关部门堵塞监管漏洞。因该模型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在安徽省检察院组织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获评优秀奖。
近年来,大观区检察院抓住大数据战略机遇,积极打造“数字检察·观治理”品牌,通过大数据手段批量发掘监督线索,有效破解“案多人少”“监督线索发现难”困境,走上了“数字赋能监督、监督促进治理”的法律监督新路子,为服务大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检察智慧、检察力量。(作者:陈龙 初审:黄晓转 终审:刘伯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