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潜山市人民法院黄铺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以引领、指导、融入“无讼村”创建为抓手,推进诉源治理,将更多法治力量下沉乡村,进一步完善多元解纷机制,实现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就地化解,为辖区3个镇、28个村、12.8万群众提供最直接的司法服务,描绘出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新“枫”景,探索“无讼村”创建之“黄铺实践”。
一、做好“宣”的功课,在群众心间撒播“无讼”种子
随着夜幕降临,黄铺村“法官夜话民法典”准时开讲,只见一处小超市里围满了人群,不时想起阵阵掌声。人群中间有两位黄铺法庭的年轻女干警正手持《民法典》,生动的案例、诙谐的语言、耐心的讲解,让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这是黄铺法庭在辖区内常态化开展的一项普法活动,干警走进群众中,让普法宣传更有“温度、深度、力度”。
近年来,黄铺法庭通过平安建设宣传、法治夜校送法下乡、送法进校园、送法进企业等活动,宣传《民法典》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努力当好宣传员、指导员、调解员、裁判员,将公平正义送到村民身边、将法治理念“植入”村民心里。
黄铺法庭还重点就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王景申是黄铺村的副书记兼人民调解员,他对《民法典》如数家珍,他说:“黄铺法庭对我们进行了《民法典》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宣传,我将《民法典》运用到调解工作中以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我们村涉及婚约财产、抚养、赡养、道路交通事故等许多纠纷都能提前在村里化解,我村诉讼案件降到了个位数,‘无讼村’的创建很好的推动了我村诉源治理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
二、夯实“治”的基础,司法资源延伸到“家门口”
陶某与薛某系同组居民。因薛某将陶某竹园外围的挡水砖块扒开,陶某便在薛某家屋外谩骂。争执激烈后,双方发生肢体冲突,导致不同程度受伤。对于该起案件,张文胜法官介绍说:“鉴于本案的特殊性,我们决定走下审判台,发挥法官工作室优势,与当事人深入接触,析法明理,在薛某拒接电话的情况下,主动上门找到薛某,并联系其亲属一起做薛某的思想工作;陶某白天上班无暇抽身,工作室把相关工作安排在周末及午休时间,为其提供便利。终于,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当时就支付了全部赔偿款项”。
黄铺法庭打造化解矛盾纠纷的“专家门诊”,建立“张文胜法官工作室”平台,并将工作室的触角延伸到下辖三个乡镇,分别在红光村、前进村、黄铺村建立法官工作室联络点。法官工作室以主动服务、现场解纷、立足实际、长效互动为工作原则,形成三个第一工作目标,即第一时间了解群众的司法需求,第一时间为群众释法析理,第一时间使矛盾化解在最基层。法官扎根基层,直面群众,在与群众长期的办案沟通交流中认真总结经验,探索了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近年来,法官工作室深入基层调解各类纠纷300余起,维护了辖区的社会稳定。
三、发挥“驻”的优势,庭室互动高效化解“急难愁盼”
近日,当事人郝某到黄铺村委会调解中心就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求助。郝某在潜山某公司从事劳务工作中受伤并入院治疗,花去费用若干元,现郝某某与该公司就本起事故赔偿事宜多次协商未果。黄铺法庭专门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特邀监督员王绍南参与化解。调解过程中,法官与人大代表依托法官专业优势和代表履职优势,根据案件事实及相关法律法规,对双方当事人释法析理,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黄铺村的党委书记,我带头普法、参与基层调解,去年10月份,以我名字命名的‘王绍南人大代表工作室’在黄铺法庭挂牌成立,成立以来,我积极参与法庭纠纷调解,每周抽时间到法庭接访村民和当事人,向他们普法,开展咨询,以一个人大代表的公信力帮助调解,形成与法庭工作联动常态化”。王绍南如是说。
“人民法庭+人大代表”联合机制搭建高效便捷的沟通联络平台,让全国人大代表成为人民法庭的司法监督员、矛盾化解员、群众联络员,“王绍南人大代表工作室”真正成为法庭联络人民群众的“直通车”,人民法庭与人民群众交流的“新纽带”,法庭为群众办实事的“加油站”。
四、聚合“联”的作用,唱好共治共建“大合唱”
“你如果要和我离婚,我绝对不会放过你们全家的”“法官,他总是威胁恐吓我们,我必须要和他离婚”“大家冷静下来”……
在黄铺法庭与其他基层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一对剑拔弩张、恶语相向的离婚纠纷案件当事人汪某某、付某某的情绪逐渐缓和下来,一起可能激化的离婚纠纷终于得到化解,而这只是是黄铺法庭联动调处案件纠纷的一个缩影。
化解基层的小矛盾最快捷的方法就是让熟悉本地社情、说话有分量、处事有办法的群众身边人来共同调处。近年来,黄铺法庭注重发挥联动作用,深入推进“三进”工作,完成人民法庭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无事时串门话家常,有事时甘当“和事佬”,黄铺法庭充分运用村子里的“有生力量”,释放群众自治自理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离得近、叫得应、接地气、有威望、信得过”的优势,组建由法庭、乡贤、五老、行业等为主的调解队伍充实村级“调解工作室”。同时,黄铺法庭通过不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旁听庭审等方式提升村调解员运用法治思维、法律手段对潜在矛盾纠纷进行防范、排查、化解、处置能力,运用法律、亲情、道德的力量,调处纠纷、化解矛盾,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确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黄铺法庭还注重建立保障机制,指导村居建立了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制度、“一约四会”制度(一约:村规民约,四会: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普法宣传教育制度等系列制度,确保各类矛盾纠纷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解。注重指导村规、组规民约的制定与践行,建立村居创制凝聚群众共同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村规民约,以柔性道德规范填补基层治理空白,促使道德和法律共同发挥作用,构建诉源治理新格局。
五、履行“审”的职能,从“审理一案”到“治理一片”
“我家邻居新建的院墙太高了,影响了我家卧室的采光,我能否要求他拆除?”“我儿子和儿媳妇办了婚礼未领证,现在闹离婚,当时我们给了女方10万彩礼,现在能不能要回来?”“我一个朋友三年前向我借了2000块钱,没有打借条,当时是微信支付的,现在我是否可以起诉他返还?”……
在黄铺法庭的巡回审判结束后,旁听的村民们纷纷提出了自己关心的问题。张文胜法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他们答疑解惑,传递法律知识,同时也号召村民,婚姻关系应互相尊重、互相关爱,街坊邻居应互相帮助,共同营造和谐、美满、幸福的家庭环境、邻里环境,弘扬良好家风、乡风。
“通过近来年无讼村的创建,法庭坚持以案引领,助推诉源治理,黄铺法庭近两年来案件量明显下降,去年更是下降了42.78%,所办案件无一引发涉诉信访,无一引发不良舆情,取得了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张文胜庭长如是说。
黄铺法庭从审判工作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司法裁判规范的引领作用,通过深入了解纠纷根源,用心用情做好释法明理,妥善化解家事纠纷,邻里纠纷,促进家风、乡风建设,依法审理土地承包、农产品买卖等涉农案件,引导村民依法维护合法权益,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在今后的工作中,黄铺法庭将以开展黄铺村无讼村试点工作为契机,以点带面、扩大半径,找准司法服务融入基层治理的着力点与切入点,将人民法庭工作与“无讼村”创建紧密结合,助力打造出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探索和完善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新机制、新路径,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更有效的法庭力量。(作者:潜山法院 初审:徐健 终审:黄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