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乡结合部的治理难题遇上创新智慧,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松兹街道牌楼村用一套“法治积分”给出了答案。近年来,这个身处城镇化浪潮中的村庄,以“党建引领、法治筑基、共建共享”为思路,将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用可量化的积分破解治理困局,走出了一条乡村善治新路径。
一、清单化定标,行为有“指南”
围绕“学法、守法、用法、护法”四大维度,村里制定了清晰的《正面行为清单》和《负面行为清单》。主动参加普法讲座能加分,遵守村规民约能加分,用调解化解纠纷能加分,甚至监督村务公开是否合法也能加分;反之,违法违纪、缠访闹访则会被扣分,严重者还会“一票否决”。这些清单接地气、易理解,让村民一看就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二、精准化运行,积分有“分量”
积分怎么算?村民可以自荐申报,邻里也能互相监督,网格员日常巡查也会记录。更重要的是,积分不只是“数字”,还能兑换实实在在的“法治福利”:高积分村民可优先获得免费法律咨询,能兑换“法律明白人”培训名额,律师、法律志愿者还会结合积分案例“以案释法”,让大家在身边事中学习法律。
三、融合化发力,治理有“温度”
这套积分制最亮眼的地方,是让法治、自治、德治“拧成了一股绳”。积分内容里,守法用法是底线(法治),村民参与评议、监督是基础(自治),积分结果的荣誉激励则透着德治的温度。比如,村规民约因积分链接法治而更有权威,村民做好事、守规矩,也因有了法治保障而更有底气。
如今,法治的种子已在牌楼村落地生根,未来,随着积分体系的不断优化、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这一创新实践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让法治之花在乡村沃土上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撰稿:罗国胜;审核:吴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