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松县拘留所,一场静悄悄的“神奇变革”正借助“三必谈”工作机制,为债务纠纷化解执行开辟全新路径,如同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引擎注入强劲动力。
“三必谈”,分别是收拘信息采集谈、入所情绪安抚谈、出所规划引导谈,这是宿松县拘留所精心雕琢的工作“法宝”。自去年起,对于每一位因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债务判决裁定而被执行拘留的人员,“三必谈”就像一台精准运行的机器,严格启动。
在被拘留人员迈进拘留所大门前,民警便主动开启深入交谈模式,全方位了解案情细节与债务具体情况,并清晰明确地告知:只要能获得债务申请人的谅解,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再经法院批准同意,就可解除拘留。一旦发现被拘留人有还款意愿且能当场筹集部分资金,民警就迅速联动法院、律师与债主,在拘留所内搭建起协商“桥梁”,全力以赴促成双方握手言和。对于那些一心想还钱,却暂时资金紧张的被拘留人,民警在其拘押期间,主动充当“联络官”,积极联系家属、亲友帮忙筹措资金。同时,联合法官、律师形成合力,推动其与债主达成和解共识。
而对于那些虽满怀还款意愿,却实在无力筹措资金的被拘留人,在他们即将迈出拘留所前夕,民警化身“心灵导师”,给予悉心的心理支持与疏导,帮助他们驱散心头的阴霾,防止因情绪失控而引发安全问题。与此同时,民警还依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就业指导,深入浅出普及法律知识,贴心给出社会融入建议,助力他们重新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稳稳当当地回归社会。
今年5月29日,周某因未能偿还洪某10万元借款,被送到了拘留所。收拘民警在交谈中敏锐察觉到周某有还款的心思,立刻告知其相关解除拘留条件,紧接着趁热打铁做起思想工作。周某表示能借到2万元,剩余款项分期偿还。民警马不停蹄与送拘法官沟通,法官随即联系洪某。最终,在民警与法官的共同协调下,周某当场还款2万元,与洪某达成和解协议,法院当天就取消了对周某的司法拘留决定。
6月,刘某因家庭突发变故急需用钱,追讨郭某3.3万元借款却无果,无奈之下将郭某告上法庭。郭某因未积极还款被司法拘留,刚进拘留所时情绪起伏不定。民警迅速行动,及时安抚郭某情绪,并联合司法所工作人员,用桐城“六尺巷”的典故和“和为贵”的理念循循善诱。郭某最终被打动,同意找亲友借款,先还刘某1万元,剩余欠款在十日内还清。至此,郭某与刘某之间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得到有效缓和,成功消除了一起潜在的社会隐患。
“我们借助‘三必谈’工作机制化解涉被拘留人债务纠纷,就是为了推动法院判决执行,化解社会矛盾,消除潜在隐患,服务社会。”谈及“三必谈”工作机制,宿松县拘留所副所长彭记成难掩自豪之情。
自去年以来,彭记成和同事凭借“三必谈”工作机制,成功化解15起、累计金额达300万元的涉被拘留人经济纠纷,不仅让拘留所实现了零事故、零投诉、零差错,也为建设“平安宿松”帮了大忙。(撰稿人:孙春旺;审核人:何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