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调解员上门来,用‘让他三尺’的老道理点醒我们!事情解决得顺当,我们两家都满意!” 望江县长岭镇赤湖村的张大姐指着院外新挪位的化粪池感慨道。几天前,她还在因邻居叶大哥新建的化粪池紧挨自家院墙彻夜难眠——刺鼻气味尚可忍,但墙体长期受潮侵蚀地基的隐患,却成了扎在她心头的刺。如今,在村调解员运用 “六尺巷工作法”的耐心疏导下,叶大哥主动将化粪池外移两米,两家人重拾和睦,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退让智慧”。
这场纠纷的化解,始于赤湖村综治中心对 “小事不出村” 原则的坚守,成于 “六尺巷工作法” 的精准实践。调解员抵达现场后,第一步“听诉求”:顶着烈日测量化粪池与院墙的实际距离,同步倾听张大姐的安全焦虑与叶大哥的施工难处;第二步“辨是非”:结合《民法典》相邻权条款和农村建房安全规范,向叶大哥阐明选址过近的法律风险及安全隐患,同时肯定张大姐诉求的合理性;第三步“劝礼让”:以桐城“六尺巷”典故为引,讲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谦和精神,引导双方体悟“争一寸伤情,退一步共赢”的深意;第四步“促互让”: 调解员搭建沟通平台,推动双方换位思考:叶大哥意识到“理直也需情暖”,主动提出外移化粪池两米的方案,成为破局关键;张大姐看到邻居诚意,欣然接受。随着石灰线在阳光下重新划定,两双手紧紧相握——第五步“达言和” 圆满实现。这场可能升级的纠纷,在“法理为尺、礼让做媒”的调解艺术中悄然消融。
化粪池挪移的两米,丈量的是基层善治的温度,更是“六尺巷”精神在赤湖村的生动落地。从张大姐院墙外消散的不仅是潮气隐患,还有因猜忌筑起的“心墙”。当“让他三尺”的古训化作叶大哥退让的两米,传统智慧便在现代治理中完成了跨越时空的接力——这恰是“六尺巷工作法”最本真的价值:以文化浸润消解对立,用互让共识筑牢和谐之基。六尺之距,尚不可称之为“宽”,但六尺之礼,越发宽于天地,宽于心间。(作者:陈臻 编辑:方贻卿 初审 : 吴江 终审:陈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