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收到起诉材料后,考虑到涉及劳动者人数较多、关联度高,前期已由管委会组织过调解,对欠薪事实达成一致意见,具有继续调解的基础,为从根源上化解矛盾,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委托入驻综治中心的特邀调解员开展先行调解,并邀请法律援助中心、管委会在综治中心统筹下开展以下调处工作:
一是组建专业调解团队,明确职责分工。法院选派经验丰富的法官作为指导法官,与驻综治中心特邀调解员组成调解团队;法律援助中心指派专业律师,为劳动者提供法律援助;管委会则安排熟悉企业情况和劳动纠纷处理流程的工作人员参与调解。调解团队成立后,明确各自职责。其中,指导法官负责把握法律适用和调解方向,提供专业法律指导;法律援助律师协助劳动者整理证据、核算欠薪金额、表达合理诉求;管委会工作人员利用对企业的了解,协助沟通协调,搭建双方对话桥梁;特邀调解员负责组织调解会议、记录调解过程和跟进调解进展。
二是全面梳理案件情况,深入调查取证。特邀调解员与法律援助律师紧密配合,仔细查阅55名劳动者提供的证据材料,包括管委会前期调解形成的工资欠条、还款计划等,全面了解案件基本事实。同时,积极与劳动者沟通,进一步核实工作细节、欠薪时间和金额等关键信息,充分掌握劳动者的真实诉求和担忧。管委会工作人员凭借监管辖区企业的职能优势,深入某服装制造公司,核查公司经营数据,梳理资金来源,了解公司实际经营状况和财务困境,为后续调解提供有力依据。
三是开展多轮调解,弥合双方分歧。在充分准备基础上,调解团队组织双方展开多轮“面对面”调解。调解过程中,指导法官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0条、第77条以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10条等相关法律规定,向某服装制造公司详细阐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法律后果,强调企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法律援助律师从劳动者角度出发,客观陈述劳动者的艰辛和合理诉求,展示详实的证据材料,协助劳动者争取合法权益;管委会工作人员发挥协调作用,在安抚劳动者情绪的同时,积极引导某服装制造公司正视问题,理解劳动者的困境,提出兼顾双方利益的调解思路。针对双方争议焦点,如支付金额和支付期限,调解团队不断协商、反复沟通,逐步缩小双方分歧,寻找利益平衡点。在调解陷入僵局时,指导法官提出切实可行的分期支付建议,供双方参考,有力推动调解进程。
四是制作调解协议,促推实质履行。经过多轮调解,双方就还款计划达成一致意见。法院指导双方当场制作调解协议,明确还款金额、还款时间等关键条款。在该系列纠纷成功调解后,其余欠薪劳动者与某服装制造公司也参照该调解协议内容达成和解,某服装制造公司均如约履行。该系列纠纷得到圆满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