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怀宁县各村广场、祠堂、农家小院灯火通明,一场场“乡村夜话”普法活动热闹开场。普法志愿者与群众围坐闲谈,摒弃了严肃的会场和照本宣科的形式,让法律知识在茶余饭后悄然深入人心。自2025年将“乡村夜话”普法活动确立为“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以来,这项充满“烟火气”的创新举措,已成为我县深化法治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载体和亮丽名片,取得了丰硕成果。
创新形式,普法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奔赴”
怀宁县突破传统普法形式单一、效果有限的壁垒,让普法志愿者化身“倾听者”和“解答员”,围绕民法典、反诈、土地承包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通过“案例式”和“互动式”的方式,使法律从纸面走向生活,实现了普法教育由“我讲你听”向“你问我答、共同探讨”的转变,激发了群众学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聚焦实效,矛盾从“事后调处”到“源头预防”
“乡村夜话”不仅是普法的课堂,更是收集社情民意、化解基层矛盾的前沿阵地。在轻松的氛围中,村民们更愿意敞开心扉,反映问题、表达诉求。普法志愿者能第一时间掌握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介入疏导,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截至目前,全县累计举办活动近138场,覆盖所有乡镇,参与群众超6000余人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0余起,调解成功率超98%,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提升素养,法治从“入耳”到“入心”
自“乡村夜话”普法活动开展以来,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显著增强了广大村民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同时,一批“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带头人”成长起来,成为基层法治建设的持久力量。
深化品牌,治理从“当前见效”到“长效赋能”
下一步,怀宁县将深化“乡村夜话”品牌,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将其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为全县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灯火阑珊处,法治润无声。怀宁“乡村夜话”,正绘出基层治理新路子、和谐乡村新画卷、法治建设新篇章。(作者:谢菲;初审:王振海;终审:汪姗)